近2年來,實現芯片國產化已經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。數據顯示,2019年我國芯片進口額高達3040億美元,與2018年相比雖然有所下降,但是仍為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,而中國也因此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進口國。
不過,在美國頻頻調整芯片出口規則之下,提高芯片自給率已經成為中國刻不容緩的議題。官方數據顯示,2019年我國芯片自給率僅為30%左右。因此,要想實現在2025年將自給率提高到70%這一目標,加速推進芯片國產化已經刻不容緩。
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布局,則有望為中國芯片國產化注入新動力。據《證券時報》周一(10月26日)最新報道,截 至今年10月份,我國新增芯片企業注冊量已經達到1.2萬家,這是什么概念呢? 數據顯示,過去30年我國每年平均新增的芯片相關企業為1333家,截至今年10月份,累計共有4.9萬家芯片企業。而今年新增1.2萬家企業,已經相當于年均增加水平的9倍,同時也相當于過去30年新增芯片企業數量的24%以上。
報道還指出,近10年來我國芯片企業的布局正在加速,預計在政策的助力下,芯片行業本就十分陡峭的增長曲線還將變得更加陡峭,有望展現出指數級增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芯片企業加速布局之際,官方也將加強監管。此前工信部在回應部分芯片項目爛尾時曾表示,將按照“誰支持、誰負責”的原則進行問責,推動國內芯片行業健康發展。
而對于外國芯片巨頭來說,隨著中國芯片國產化加速,未來留給外企的份額可能會持續下降,這顯然是外企不想看到的。